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当前位置:

资讯中心
媒体聚焦
湖北日报 | 您站立的地方,科创之树枝繁叶茂
发布日期:2025-11-04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显示:【大】【小】

金秋武汉,大江奔涌、气势如虹。

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要增强自信、志存高远、协同发力,在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不断建功立业。幕幕场景,历历如昨。

一年前,殷切关怀擘画发展蓝图;一年来,砥砺奋进书写时代答卷。今日,《湖北日报》通版报道聚焦我院,全景式展现我院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中的探索实践。

image.png

▲湖北日报

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世界百年变局的“关键变量”。

这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命题,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

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考察。在武创院展厅中央的科创之树旁,面对济济一堂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他语重心长道:“科技高峰和产业高峰都要靠我们自己去攀登。”

科技高峰就像自然界的崇山峻岭,永远等待着开拓者的攀登和探索。而产业高峰就像人类自己垒砌的山脉,每一层的夯实都依赖无数人的协作与积累。

习近平总书记以此双重隐喻,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大胆创新、勇于攀登。

image.png

武创院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这家新型研发机构链接了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等创新资源,助推高校院所的研发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高效落地,着力破解了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武创院在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上按下了快进键。

过去这一年,武创院坚持平台孵化,打造聚合裂变的创新引擎,平台上集聚的创新要素越来越多——

迄今为止,武创院已和全国6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与近千家不同类型企业合作,链接了百余家投资机构,成立7支产业基金。打造的100多家创新单元、累计汇聚中外院士23人,创新创业人才1000余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加快建成。

image.png

▲武创院与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湖北服务窗口”

过去这一年,武创院坚持资本赋能,完善全周期持续助推机制,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有了更多生动注脚——

针对成果转化关键环节面临的失败风险高、不确定性大、市场化资本介入意愿不强等问题,持续探索“拨转股”支持模式。截至目前,武创院院属“拨转股”项目中已有三分之一成功“转股”,实现从“财政支持”到“资本接力”的闭环。武创院正成为众多专业投资人口中的“中部硬科技创投风向标”。

过去这一年,武创院坚持生态聚合,共创“枢纽型”创新平台,把“朋友圈”“生态圈”建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在新型研发机构组织模式基础上,迭代演化出资源集聚、人才汇聚、深度协同的“枢纽型”产业创新合作机制。武创院扎根武汉,其创新合作的枝叶不断伸展——在湖北省内多个地市州,省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热点区域,甚至德国、西班牙、塞尔维亚、阿联酋等地,都能找到武创院的共创共研伙伴。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教育与国内合作部主任肖功海认为,武创院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了新路。当其他平台还在纠结“该推谁一把”时,武创院已将自己变为转化链条的重要一环——既是动力源,也是传动轴,躬身入局亲自参与,破除产学研“各弹各调”的转化梗阻。

“总书记对武创院的考察,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鼓舞,更是巨大的鞭策。如今,武创院初步建成了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闭环体系。我们要不负总书记的嘱托和期待。您站立的地方,科创之树枝繁叶茂!”武创院院长李锡玲说。

展望未来,武创院将始终锚定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使命定位,进一步强化创新资源集聚、促进创新要素融合、加快创新主体催化、扩大创新开放合作,推动更多高水平创新团队、高质量创新成果在湖北落地、转化,链接全球一流创新资源,助力湖北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1.png

从零起步,武创院结合武汉、湖北的实际需求,在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路径的同时,不断迭代更新,致力打造从九省通衢迈向九州通衢的“枢纽型”创新平台。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干事创业的过程中,武创院用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诠释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2.png

武创院,武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022年4月,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当月,武创院正式启动运行。

在武创院打造的生态圈里,既有院士专家团队及一流高校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也聚集了产业链上下游领军企业和专业的投资机构,构建起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平台,织就出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的创新支持体系。

“经济重振的关键时刻,武汉市委、市政府投入巨大资源建设武创院,体现了武汉勇攀科技高峰和产业高峰的信心。”武创院院长李锡玲认为。

武汉高校院所众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良田沃土。设立武创院的目的,就是要直面科技成果转化这一世界性难题,回答好“为何创新、为谁创新、创新什么、怎么创新”等问题,让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应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武创院既是武汉创新生态的建设者,也是武汉产业升级的推动者。

image.png

▲武创院2025年创新生态伙伴大会上

专家学者纵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武创院有关负责人说,如果新型研发机构与科学家、企业家以及投资人的目标不一致,难以建立互信,成果转化的效率提升就无从谈起。而对科研成果持有者来说,技术和产品如果无法精准服务用户和市场,这样的创新就是无的放矢。武创院的愿景,是建设以需求为导向、运行机制灵活高效、研发转化体系健全、对接国际一流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它的新,体现在以新技术催生新产业,以新模式激发新动能。

过去3年多时间里,武创院坚持做“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又必须要做”的事,让科学家敢干、企业家敢闯、投资人敢投,创造出一系列亮眼成果:生命工具所通过“拨转股”支持的三款心血管领域全球首创产品,正加快从科学家的“发现”变成老百姓用得上的“产品”;智软所自主研发的国产CAE仿真软件,打破国外同类软件垄断局面,为船舶产业链自主可控打牢“中国底座”;华中科技大学张静宇研究员的“超大容量超长寿命玻璃多维光存储技术”项目获得国赛最高奖“卓越奖”,正在武创院的支持下开展产业化落地;院属“拨转股”项目中三分之一已经成功“转股”……

在李锡玲看来,武创院从成立至今一直在爬坡越坎、滚石上山,既不能停,更不能退,甚至不能慢。湖北省、武汉市对武创院寄予厚望,武创院不仅要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之路上作出探索,更要立足中部为湖北“支点建设”作贡献,为中国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党中央高度重视中部地区发展,武创院诞生在最好的时代,我们看大势是为了顺大势,做大事才能成大事。”

4.png

10月28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福建泉州闭幕,来自湖北的荆楚人形机器人项目斩获大赛金奖。

从静态展示到蹒跚学步,从稳定行走到“上岗”在即,不到一年时间里,荆楚人形机器人飞速成长,成为湖北科技成果转化的明星企业。

人形机器人是当前最火热的赛道,研发人形机器人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它们协助甚至代替人类完成无法胜任或者高风险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形机器人是典型的“以用为导向”的创新实践。

作为武创院激光应用与高端装备创新枢纽孵化的项目,荆楚人形机器人从获得投资的那一天起,就明确要实现从“站起来到走起来再到用起来”,它的研发场景就是应用场景。“通过‘产业需求牵引、科研团队研发、地方政府支持、创新平台赋能’的协同创新模式实现产业化,荆楚人形机器人身上形成了‘政产学研金服用’的全要素闭环。”武创院有关负责人说。

如果科技创新不是以用为导向,研发与市场就会脱节,这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迫切之所在。

2024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将最高荣誉卓越奖,授予了华中科技大学张静宇研究员团队的“巨量信息低成本超长寿命玻璃多维存储技术”。这项突破性成果在武创院“拨转股”模式支持下叩开产业化的大门。

“过去我们在学校体系中要花10年时间去构建一个专业团队,但在武创院项目经费的支持下,我们只用了半年时间。”张静宇说,依托这项技术设立的武汉一尧科技有限公司,正全力推动量产。

在搜索引擎中查找武创院相关报道不难发现,过去3年时间里,外界关注武创院的角度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起初的成立了多少家创新单元,逐渐过渡到构建了怎样的创新体系。这意味着武创院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从打造创新个体到布局创新生态的跃迁。

今年4月,武创院首批产业创新枢纽揭牌。武创院生命科学工具产业研究所(简称生命工具所)所长、生物技术与转化医学创新枢纽主任、爱博泰克创始人吴知才认为,在交通领域,枢纽指具备很强通达性的区域节点,而在科技创新领域,枢纽往往意味着资源集聚能力和对外赋能水平。

image.png

▲武创院生物技术与转化医学创新枢纽全新创新空间

生命工具所是武创院打造的首个研究所,如今已成为湖北生命科学工具产业全链条的“引领者”。“生命工具所成立以来,我们在遴选项目的过程中不断梳理经验和做法、迭代升级。现在,我们有拨转股资金池、有产业基金、有一批技术经理人,资源更丰富、团队更完善,有能力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当好连接器和赋能者。”吴知才说,创新枢纽的资源集聚度更高、靶向推动成果转化更精准。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创院时,为办院理念“因聚而变 惟创则新”点赞,认为这就是体制机制创新。如今再回看武创院走过的历程,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探索,就是一首“聚和创的交响曲”。

从建平台到聚资源,再到创模式和启新篇,如今的武创院是一个资源汇聚的大枢纽。在这个枢纽上,创新要素彼此之间碰撞火花、产生交集、寻求合作、产出成果,“创新资源的集聚是解答成果转化难题的前提,武创院和生态伙伴们携手蹚出了一条新路。”李锡玲说。

3.png

成立以来,武创院分别携手中国科学院刘胜、陈十一、丁汉三位院士共建三家专业研究所。

通过搭建这些高能级平台,武创院把优质项目引进来了、把重点产业请回来了、把顶尖人才留下来了。伴随着创新单元数量的不断增长,武创院汇聚创新资源的磁吸效应越来越强,造血能力也在加速提升。

李锡玲说,武创院致力于做创新资源的集聚者、融合者、催化者,只有集聚了足够多、足够强的创新资源,融合、催化乃至裂变才有发生的可能。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团队。

今年二月,莱维特团队与武创院合作共建的AI蛋白质设计研究所启动运营。双方从开始接触到达成合作,用时不到3个月,“武创院速度”可见一斑。

莱维特团队成员、复旦大学教授马剑鹏说,团队高度认可武创院生命工具所以“拨转股”方式打造成果转化“共投共担”机制的创新实践,“蛋白质设计这件事非常难,我们有好的科研成果,光谷有好的营商环境,武创院有好的转化环境,加上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化的时间和放大点到了。”

武创院与莱维特团队合作的经历说明,创新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孤岛工程,而是全球智慧共同浇灌的繁花。武创院在充分激发本土科创主体活力的同时,还通过建设海外离岸科创中心等方式链接全球科创资源。

image.png

▲今年8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代表团访问武创院

去年4月,武创院与贝尔格莱德大学塞尔维亚共和国国家生物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在塞共建联合创新中心。一个月后,武创院组织多家创新单元企业赴塞参加第66届国际工艺和技术成果博览会,展示最新技术成果、拓展海外市场。

今年5月,武创院代表团访问德国和西班牙,与当地一批科研机构、投资机构达成战略合作,旗下多家创新单元也在海外觅得发展新机遇。

从这个角度来说,科技创新领域的枢纽与交通领域的枢纽概念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大到一座机场,小到一个高速出入口,枢纽一定要具备双向导流功能,既能“引进来”,也能“走出去”。

据介绍,目前,武创院已和省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西班牙、塞尔维亚、阿联酋等国的20多个创新机构和国际化组织开展合作,立足中部链接更多海内外资源。

从引进来、请回来、留下来,到走出去、带出去、拓展开,武创院已经逐步建成一个汇聚高端资源、培育创新主体、引领未来产业的九州通衢式“枢纽型”创新平台,成为立足武汉、辐射全国的产业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武创院构建的创新体系内,一批海内外高校院所、领军企业和投资机构携手共建“共投共担”的转化共同体,正共同助推湖北武汉打造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优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