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聚力创新·转化未来”武创院产学研项目转化论坛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功举办。来自京津冀地区高校院所、医疗机构的专家学者及各地投资机构、生物医药企业代表等近百位嘉宾与会,围绕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路径展开深度对话,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产学研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饶子和在致辞中表示,生命科学正迎来技术突破与产业变革的黄金期,成果转化需要学术界、产业界和政策端的深度协同。他呼吁整合高校院所和企业资源,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速创新要素聚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务委员、研究员高璞认为,武创院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相信论坛将进一步凝聚共识,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高水平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在“如何助力科研项目更高效地进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主旨报告中,武创院生命科学工具产业研究所所长吴知才分享了工具所聚焦创新诊断靶点孵化、高端精密设备等重点领域,通过“共投共担”和“产业孵化+平台赋能”模式,成功孵化了多个突破国内空白、对标国际一流的硬科技项目案例。
产学研转化离不开生态链各方的紧密协作。围绕“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挑战、机遇和解决方案”这一主题,来自科研端、医院端、政策研究端、资本端和企业端的与会嘉宾围绕高价值专利定向转化机制、临床需求应反向驱动科研选题、概念验证基金设立等话题碰撞思想,深入探讨。
在项目路演环节,北京安贞医院研究员、心血管重塑相关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玉琳教授,武汉江源新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中疾控原副研究员芜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研究员张晓荣教授,北京励和同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田文标先后分享了极具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其中,李玉琳教授的科研成果已在武创院工具所成功转化出心梗后心衰早期预警检测试剂产品,填补了临床缺乏心梗后心衰预警工具的空白,产品有望今年上市。
活动中,武创院科技发展部副部长、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运营公司总经理杨威进行了“中部地区颠覆性技术创新组织模式与实践”主题推介。
作为链接科研与市场、推动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和企业孵化“最先一公里”的产业创新平台,武创院正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创新支持体系,加速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和裂变。武创院院长李锡玲表示,武汉正以制度创新激活创新要素,以最优政策生态迎接全国高校院所的前沿科研项目与领军团队来汉发展。武创院愿与创新伙伴共建创新联合体,破解成果转化瓶颈难题,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咬合、协同进化,共同书写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答卷。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志刚,武汉光谷生物城副主任喻艳飞、爱康集团副总裁汪朝晖、技术转移研究院联合创始人肜豪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王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主任医师谢雪微、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乔为国等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