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当前位置:

资讯中心
工作动态
湖北“两会时间” | 站上新起点,武汉要向“新”而行勇当闯关先锋
发布日期:2024-01-30
来源:长江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湖北画报
字体显示:【大】【小】

1月29日,湖北进入“两会时间”。据最新统计数据,2023年武汉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这一消息引发省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省政协委员、武创院李锡玲在接受《长江日报》的采访中表示,“我们将保持赶考的心态、拼搏的姿态,知重负重、向“新”而行,以‘武汉所能’服务‘国家所需’,为加快‘三个优势转化’贡献力量,做好湖北武汉科技创新先锋队、排头兵”。

1.png

▲长江日报

2023年武汉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这一消息引发省两会代表委员热议。

“2万亿不只是一个数字,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底气与信心!”代表委员们表示,这是一份来之不易、难能可贵的成绩单,2万亿意味着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事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站上了新起点,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具有里程碑意义。

2.png

“2万亿,是武汉综合实力的体现。”省政协委员、湖北省长江国际商会会长刘萌说,这一成果可喜可贺、极其珍贵,是武汉市委、市政府接续奋斗,带领全市人民拼出来的成绩。

“武汉跻身‘2万亿城市’,代表了巨大的资源汇聚和经济活力。身为武汉人,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耀。”省政协委员,武汉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梅林言语间难掩激动和喜悦。

“这是一次振奋人心的历史性跨越,我们这座英雄的城市发展势头强劲,迎来了新的能级跃升。”梅林说,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武汉作为中部地区龙头城市,站在城市竞争的新起点,需要以高质量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

梅林对武汉的未来充满信心。“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我们重任在肩,还将全力奔赴下一个万亿。”他表示,要更好承担赋能武汉功能使命,不断提升投入武汉综合金融服务的“质”和“量”,始终与全市发展同频共振。

“武汉迈入2万亿,不仅是数字上的飞跃,更是我们全体武汉人共同奋斗、拼搏的结晶,是我们英雄城市发展的里程碑!”省人大代表、湖北黄鹤律师事务所首席执行合伙人宫步坦兴奋地说,看到这个喜讯,第一时间就和武汉团的代表们一同分享。

“我们心中无比骄傲与自豪,2万亿足以彰显武汉的综合发展实力。”他说,“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敢于拼搏的精神,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能勇往直前。”

在他看来,2万亿的新起点,为武汉法治环境建设提出了新挑战。“武汉在仲裁方面有着深厚的发展基础,全国首批双一流法学建设的高校,武汉就有两所。“在这样的背景下,把武汉建设成中部国际商事法律中心法律服务中心核心承载区尤为关键。”宫步坦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省人大代表,将不负重托、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这一棒。

“武汉跻身全国‘2万亿城市’,成绩难能可贵!”省政协常委、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认为,GDP突破2万亿元,对于武汉市扛起超大城市重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3.png

“城市能级的跃升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久久为功以创新驱动发展的集中体现。”在省政协委员、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锡玲看来,科技创新是武汉这座“科教大城”发展的最强动力。

作为省市重点打造的高能级综合性创新平台,武创院加速并见证着海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向湖北武汉集聚。2023年,武创院着眼“顶天”的技术攻关与“立地”的成果转化,聚焦先进储能、工业软件、医工交叉等细分领域,已累计组建成立专业研究所15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30家,产学研和公共服务平台6家。

“从2万亿迈向新的里程碑,要闯动能升级与产业升级转型的关。”李锡玲认为,先厚植土壤,才能开花结果。武创院着力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的融合,打造“北斗七星式”转化赋能机制,让多个创新单元在2023年收获百万甚至千万订单,使院士团队的前沿技术在湖北武汉找到最优应用场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接下来,我们将保持赶考的心态、拼搏的姿态,知重负重、向‘新’而行,以‘武汉所能’服务‘国家所需’,为加快‘三个优势转化’贡献力量,做好湖北武汉科技创新先锋队、排头兵。”李锡玲说。

“很荣幸能和武汉一起见证经济总量迈上2万亿新台阶这一历史时刻。”省人大代表,集度、极越首席执行官夏一平说,接下来,集度将积极推动武汉智能汽车产业建设,同时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助推武汉高质量建设自动驾驶之城。

夏一平表示,2023年,武汉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组织实施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三年行动方案,积极抢抓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机遇。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领域,武汉具备政策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交通优势。

“武汉作为国内第一个发放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试点牌照的城市,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累计里程已突破3378.73公里(单向里程),辐射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触达人口超770万,累计里程数和开放区域数均保持全国第一。”他了解到,当前,武汉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网络性能最好、组网模式最全的5G车联网;同时,武汉还拥有亚洲最大的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如今,武汉的产业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已成为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这都是经济突破的显著成就。”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激活创新资源、增强产业发展接续性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夏一平表示,未来将依托武汉优厚的高校及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形成产学研合力,进一步探索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商业化落地,助推武汉加快形成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2010年我从国外回汉创业以来,见证了武汉GDP从5000亿元到1万亿元、再到2万亿元的两次飞越。”省人大代表、风脉能源(武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毅说,“这些年来,我见证了家乡城市能级的大幅提升,广大武汉市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2023年,风脉能源公司在黄陂区打造的100兆瓦时储能电站投产运营,成为省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兆瓦级液冷型储能电站,入选全国十大储能项目,成为我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及绿电并网、调峰调频的重要支撑。

作为武汉创新驱动发展的参与者,叶毅认为,迈上2万亿是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是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进一步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我对家乡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未来将持续深耕绿电、低碳等领域,为全市新能源领域创新创业企业提供更多产业资源和科技成果转化场景,为推动武汉双碳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这是武汉城市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跨越,让每一位武汉人感到自豪的成就。”省人大代表、武汉岱家山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邓培说,GDP突破2万亿元,表明武汉的经济实力、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也意味着武汉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去年,岱家山科创城被评为全市第一家五星级科创小微企业园。邓培介绍,2023年,岱家山科创城成功培育2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湖北省专精特新企业,并联合多所在汉高校,吸引一批重要专利成果落户园区就地转化。

“近年来,武汉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将助力2万亿后的武汉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坚实的基础支撑。”邓培认为,站上2万亿新起点,武汉亟需更大力度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促进形成政府、高校、科技园区、企业等多方专利转化的合力,继续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真正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4.png

省政协委员刘萌认为,站在2万亿的新起点,武汉要狠抓人才工作,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和胸怀,写好教育、人才、科技协同发展的大文章。

“2万亿,既是鼓舞,也是鞭策。”他说,武汉还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以更大的紧迫感迎接新的挑战,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转型发展任务,武汉GDP跨越2万亿元的成绩振奋人心。”省人大代表、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汪俊君和记者分享了另一个好消息。

作为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龙头企业,东风岚图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岚图在2023年的销量迈上5万台,达到了一个非常大的关口,整体增长了160%。今年,我们继续奋战,冲击10万台,整体将增长两倍。”他表示,将进一步扩大智能网联技术核心知识的自主掌控,提质增效,增加销量。

“开拓海外市场,是每一个车企都梦寐以求的事情。”汪俊君介绍,今年将在欧洲、中东地区快速提升品牌,“我们将出口进一步拓展到海外市场,打通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海外市场,为武汉市创造更大的效益。”

面对全市经济总量的突破和未来的发展机遇,汪俊君展现出坚定的信心。他表示,武汉市在制造业方面拥有坚实基础和巨大潜力,岚图汽车将全力以赴为武汉市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为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

“2万亿是武汉交出的一份高质量成绩单。”省政协委员、盛隆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谢清伦认为,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武汉聚焦科技创新赛道密不可分,体现出武汉举全市之力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举措卓有成效。

站上新的发展台阶,武汉如何保持稳健向好?谢清伦认为,武汉应当继续着力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更好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在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推进高效能成果转化、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等方面持续发力。“作为能源装备领域的民营企业,我们将加大技术创新,努力在全省打造节能降耗示范样板工程和综合能源管理示范区,为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更大贡献。”谢清伦说。

省政协常委、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认为,对标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城市,武汉必须进一步增强产业引领、创新策源、要素集聚、开放枢纽四大功能,加快“三个优势转化”,努力打造万亿产业集群。

湖北两会丨武创院院长李锡玲:

以无人机产业为核心

抢抓低空经济黄金窗口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年2月,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2023年12月,低空经济首次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上举措均凸显了国家对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视。截至2023年底,全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已达千亿美元级别,其中无人机市场规模占比约70%,成重要组成部分。

“建议湖北省抢抓当前国家大力布局低空经济的时机,以无人机产业为核心,加快相关领域规划布局和改革创新步伐,加速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1月30日,在2024湖北两会上,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院长李锡玲深度剖析了当前湖北省低空经济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21世纪:无人机行业现已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等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湖北省无人机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为响应省市战略布局,武创院做了哪些努力?

李锡玲:近年来,湖北省无人机行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为响应省市战略,2022年10月,武创院联合武汉飞流智能、中国铁塔共同组建成立武创院飞流城市感知网络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目前,创新中心运营实体企业法人已在东湖高新区注册成立,并已探索出一整套“无人机+场景应用”为核心的新型城市治理体系。

21世纪:武汉在无人机产业上起步早,与其他城市相比,武汉无人机产业的发展状况如何?低空经济的发展面临哪些难点?对于湖北省武汉市无人机行业存在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改善?

李锡玲:与深圳等发达城市相比,湖北省武汉市的无人机行业发展存在明显差距,行业规模较小,产业链偏下游应用环节,应用场景开放不够。

建议湖北省抓住当前国家大力布局发展低空经济的有利时机,以无人机产业为核心,加快相关领域规划布局和改革创新步伐,加速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尽快制定湖北省低空经济发展规划。目前,国家层面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已经公布,于2024年1月施行。各地也在积极布局、出台细化政策。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四川、海南和江西等省份均已出台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行动方案。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已有16个省份将低空经济、通用航空等相关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建议湖北省抢抓低空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发展的黄金窗口期,出台相应产业政策。

二是提高湖北省基础设施和资源供给能力。强化空域航线建设,积极争取低空空域开发,增设无人机空域航线,提升空域航线开发、使用密度。加快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通用机场、直升机起降点、飞行营地、通讯导航、气象、油库、固定充电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重点打造一批综合性、智能化、集成型的无人机起降场所和服务基地。打造无人机低空专网,满足行业无人机数据链路需求。

三是加快应用场景开发开放。统筹兼顾发展、便民和安全,大力开发开放公共服务场景和商业应用场景,加快推动无人机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探索布局更多新业态,努力让武汉成为全国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最丰富的城市之一。

四是加快有关制度先行先试改革。积极争取开放空域试点,学习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经验,加快争取国家全域低空管理改革试点,打破制约通航发展的瓶颈。尽快制定有关地方性法规,探索建立健全低空领域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行业标准体系,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委员之声】

李锡玲:打造工业软件创新高地

湖北画报

工业软件是对工业技术和知识的程序化封装、复用,是工业制造的“中枢神经”,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灵魂,但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是制约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短板。目前,我国工业软件面临“卡脖子”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高端工业软件领域,市场占有率极低,比如国产工业设计类软件市场占有率仅为5%,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我省具备发展工业软件的良好基础湖北省地处长江经济带的核心位置,是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具备发展工业软件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在工业基础方面,我省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全部41个行业大类、207个行业中类的省份之一,拥有国内最大的光通信产业基地,全国汽车产业链最完整的省份,生命健康产业规模、产值和影响力位居全国前列,北斗及关联产业产值居中部首位。在创新资源和人才培养方面,我省拥有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仅武汉就有近百家科研院所。

此外,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积极布局工业软件领域,目前已组建3家创新单元:一是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院士团队,共建智能工业软件研究所,并引入由陈十一院士创立的工业软件领军企业深圳十沣公司在汉成立武汉十沣公司,将其自主研发的CAE软件产品在武汉转化。二是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刘胜团队,共建芯片制造协同设计研究所,并以“拨转股”方式支持刘胜院士团队“基于工艺及可靠性的芯片制造-封装CAPR(计算机辅助集成工艺及可靠性)软件开发”“芯片制造-封测材料数据库”等项目产业化,目前已获得一批市场订单。三是联合中建三局,共建建筑智慧运维企业联合创新中心。该中心首创光伏项目监测、无人机巡检、AI分析全链条流程数字化平台,目前已与青岛市市南区区政府达成城市更新战略联盟,参与未来三年该区域楼宇更新板块建设。

虽然我省发展工业软件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与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省政协委员、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锡玲建议:

一、支持工业软件企业、相关研究机构等加快打造工业软件核心产品。支持瞄准机械、航天、船舶、电力等高端装备以及集成电路领域,重点研发 CAX 系列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嵌入式操作系统、支撑软件、应用软件等嵌入式软件,以及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等核心工业软件;支持新型研发机构联合相关龙头企业,布局打造工业仿真云服务、软件开发、适配、测试、验证和中试等工业软件要素平台。同时发挥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作用,积极争取国家颠覆性技术计划支持。

二、助力引进和孵化一批优势企业。围绕工业垂直细分领域,重点聚焦关键支撑、基础共性、行业通用、企业专用工业应用软件(APP)等领域,策划引进一批有竞争优势、成长性好、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助推其将研发总部或相关工业软件平台落户湖北。

三、助推构建工业软件协同创新生态。充分发挥湖北武汉光芯屏端网、汽车、大健康等产业基础优势,支持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与三峡、中信科、东风、航天三江、武钢、武船、武重、武工等龙头企业联合,共同构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场景设计、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的科技创新产业链条,满足我市各重点产业对工业软件的需求,赋能武汉、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先进制造行业高速发展。

四、助推工业软件标准化、开放化发展。以关键技术标准化为引领,支持在鄂工业软件企业、科研院所、研究机构等,积极参与国家相关智能软件标准制定并在优势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结合湖北重点行业、重大工程的实际需求,打造贯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创新体系。积极联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RISC-V工作委员会等单位和相关龙头企业,建设RISC-V等领域工业软件开源平台。

五、助推高端工业软件人才培育集聚。充分发挥工业软件领域领军科学家的旗帜效应,大力招引国内外高层次产业创新人才及团队。依托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联合华科大、武大、武软职以及龙头企业、行业组织等单位资源,共同打造工业软件人才产教融合平台,加快培养工业软件工程硕士、博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