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当前位置:

资讯中心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请回来引进来留下来!建设全国影响力科创中心,武创院这样做→
发布日期:2023-03-06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显示:【大】【小】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去年4月正式启动运行以来,武创院坚持以建设“全国领先,国际一流”新型研发机构为使命,在“开道超车”的路上阔步向前。

新年伊始,武创院获批国家级光电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成功与北京特纳飞“牵手”加速推进“武汉造”固态存储设备的研发,为武汉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聚势赋能。

一路探索,一路创新。自2月22日起,在短短一周内,武创院先后与武汉大学刘胜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团队、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团队,分别成立芯片制造协同设计研究所(简称芯研所)、智能工业软件研究所(简称智软所)、医疗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简称医工所)。而就在今天,又一高水平研究所——武创院光子集成技术产业研究所,也即将启动运行。

“我们充分发挥高能级综合性新型研发机构作用,积极落实武汉市‘新春第一会’部署要求,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加大创新协同力度。”武创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启动运行近一年来,武创院已联手院士专家、龙头企业组建成立10家专业研究所、10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以及4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jpg

▲湖北日报

image.png

image.png

2月22日,武创院芯片制造协同设计研究所专家咨询论证会在汉举行。

聚焦科技难题 建设四大平台

一颗芯片从无到有,要经历设计、制造、封装等多个流程。作为前序流程,芯片设计,特别是制造封装环节的设计是否具备高水平,与芯片能否顺利实现规模化生产息息相关。

集成电路产业是武汉重点产业之一,已经走过近20年发展历程,目前聚集多家国内外知名芯片设计、制造企业。

设计是制造的前置条件。有专家指出,相比上海、深圳等集成电路“重镇”,武汉在芯片设计领域的实力还有待加强,这是决定武汉集成电路产业能否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武创院芯研所由武创院联合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刘胜教授团队,以及湖南珞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汇聚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力量及平台资源。武创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武创院芯研所的成立运营,将有力推动刘胜教授团队的科技成果在武汉加速转化,为武汉进一步完善在芯片设计制造领域的发展布局提供有力支撑。

据了解,武创院芯研所聚焦国家半导体芯片制造—封装领域工业软件面临的技术难题,针对半导体芯片集成工艺及可靠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学研转化孵化等问题,将建设先进芯片材料及工艺集成综合测试平台、芯片制造—封测材料数据库平台、多场多尺度耦合的芯片制造协同仿真平台、基于工艺及可靠性的芯片制造—封装CAPR工业软件平台等四大平台。

密集沟通最终促成芯研所落地武汉

一家专业研究所,从共建双方开始接触,到正式投入运营,需要经历多长时间?

刘胜教授介绍,团队与武创院于去年下半年开始接触,至研究所敲定落户武汉,用时半年。这半年里,从项目论证到项目规划,再到项目实施,双方团队展开了数十次交流。

刘胜教授团队致力于芯片领域研究二十余年,科研成果转化潜力巨大。

“武创院作为高能级综合性新型研发机构,将为芯研所在芯片设计制造全流程中做好多物理场多尺度协同、材料—结构—制程—可靠性一体化协同、上下游产业链协同保驾护航。”刘胜教授说,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芯片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半导体芯片设计、制造、封装产业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而芯片制造协同设计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契机。

在刘胜教授看来,武创院致力于做好“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又必须要做”的事情的理念,将积极助力芯研所聚焦芯片制造协同设计,立足武汉集成电路产业布局,推动解决芯片设计制造封测行业的工艺优化和可靠性问题。

昔日“孔雀东南飞” 未来有望“孔雀武汉飞”

此次参与芯研所共建的各方中,有一家来自外地的企业——湖南珞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信息显示,湖南珞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8月,由岳阳市人民政府与武汉大学共同组建。该公司以刘胜教授等一批高端科技人才为核心,重点围绕智能制造领域科技成果的研发及孵化,深入开展政企产学研一体化合作项目。

此次与武创院合作,联合湖南珞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动将相关项目落地武汉的过程,让刘胜教授非常感慨:“一方面武汉具有丰富的科研储备和人才优势,近年来武汉在芯片设计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另一方面,武创院的优势在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性和灵活性非常好,这与我们芯片制造协同设计的目标高度契合。”

刘胜教授认为,不同区域具备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不同,在芯片制造协同设计领域,选择与武创院合作,把芯研所落户在武汉是符合相关科研成果转化需求的现实选择。

武创院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设立武创院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传统创新主体之间相互割裂、资源分散的壁垒。武创院的功能定位,就是成为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的集聚者、整合者、催化者。

刘胜教授说,芯研所在筹备和建立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了武创院对人才、技术和产学研转化的重视。他认为,武创院在制度、模式上的创新以及团队的高水平、高效率,是促使该项目在短时间内落地的重要原因。

“据我所知,武创院运行近一年来,促成了不少人才留汉回汉,过去的‘孔雀东南飞’正在向‘孔雀武汉飞’转变。”刘胜教授说。

image.png

锚定解决国家工业软件自主可控问题

“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发展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工业软件!”2月27日,在武创院召开的高端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中科院院士陈十一言辞恳切。

image.png

2月27日,高端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武创院召开,中科院院士陈十一作主旨发言。

工业软件,被称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灵魂。

国际主流常用的各领域工业软件有超过千余款,涵盖研发设计、生产控制、测试验证等环节,其中中国市场主流的设计研发类工业软件就超过150余款,几乎都是国外企业提供,且软件封闭不开源、不开放。近年来,我国知名企业和高校院所都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了工业软件自主可控的问题。作为工业软件金字塔顶尖的CAE(工业仿真软件),困境更为显著。

近年来,我国对工业软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2021年2月1日,科技部发布《关于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18个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的通知》,工业软件首次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1年5月28日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工业软件关键技术突破被提升到与高端芯片、石油天然气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2月27日,智软所通过专家咨询论证,正式启动运营。该所由陈十一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和所长,由武创院联合十沣科技共同建设。

image.png

“希望用好这个平台为武汉、为国家做点事情”

按照计划,智软所将结合湖北省、武汉市先进制造领域龙头企业的实际需求,集成工业软件产学研用等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助力本地先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引领国产工业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武汉市加快建设中国软件特色名城提供强力引擎。

陈十一院士说,人工智能时代,我国工业软件产业有望迎来跨越式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深入运用,为制造业解决设计中的问题、解决学科前沿问题找到突破口。“国家需要我,我来到了武汉,这里的综合条件目前来看是最好的。希望用好智软所这个平台,为武汉、为国家做点事情。”

专家咨询论证组组长、船舶专家吴崇建认为,智软所以国家急迫和长远需求为导向,围绕工业软件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以多物理场工业仿真软件和数字孪生技术等应用性基础研究为主,搭建基础研发中心、产品验证平台、产业赋能中心,开展工业软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下一步智软所要积极与本地高校院所、先进制造领域龙头企业深入合作,共同打造相关领域应用场景,力争实现一批高质量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强强联手擘画武汉工业软件发展新蓝图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智软所落户武汉,是近半年来陈十一院士第二次来到武汉。

去年9月,陈十一院士专程来汉,推动其创立的国产工业软件领军企业十沣科技在汉设立“武汉十沣”。

半年过去,陈十一院士为我国智能工业软件产业擘画的发展蓝图已经徐徐展开。

“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对工业软件产业的发展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武汉也拥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和人才储备。”陈十一院士说,智软所要做的是建立一种耦合机制,让这些强大力量聚合起来。在他看来,武汉是传统工业强市,制造业基础扎实,通过匹配资源、开放场景,武创院和十沣科技的强强联手将推动智能工业软件加速迭代,跟上国际先进步伐。

武汉十沣总经理孙佳说,智软所在落户武汉之前,项目团队曾受到多地邀请,最终选择武汉,既基于产业基础、科研实力、人才优势等考虑,也有武创院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所起到的不可替代作用的因素。

孙佳说,武创院对于在工业软件领域的深入布局非常重视,因此决策过程非常迅速,湖北、武汉的创新土壤也适宜智软所发展,相信与武创院共建智软所能得到最好的支持。

image.png

image.png

2月28日,武创院医疗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通过专家咨询论证,正式启动运营。

武创院迎来第10家高能级专业研究所

2月28日,由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丁汉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医工所,通过专家咨询论证启动运营。这是武创院实际运行近一年来,打造的第10家高能级专业研究所。

医工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医装院院长熊蔡华教授介绍,医工所将汇聚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医疗装备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一流创新资源,聚焦医疗大健康领域的机器人技术和人机混合智能技术,培育出如脑出血微创手术机器人、脑神经环路功能重塑机器人等一批医疗机器人。

“医疗机器人是未来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丁汉院士说,医疗器械研发制造门槛高,需立足丰富的多学科研究资源,加快推动医工交叉,对接临床需求,瞄准医疗市场,才能实现医疗装备产业良性发展。未来,医工所将借助武汉同济、协和等大型医院的临床资源优势和联影医疗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市场渠道优势,依托一批具有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点项目,推动武汉医疗机器人在国内高端医疗装备版图中占据优势“生态位”。

专家咨询论证组组长、中科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张清杰表示,医工所的建立是以全新的机制将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产业龙头企业缔结为利益共同体与创新联合体。“医工所要充分利用武创院的平台优势,以专业化创新队伍、工程化专业团队、市场化管理团队,发挥引领示范效应带动湖北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发展。”

肢体再造领域有望率先迎来突破

咨询论证会现场,来自产、学、研、用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医工所的运营发表了观点。

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刘胜教授说,医工融合是助推医疗装备科技与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医工所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将更有效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教研室主任黄晓琳自需求端提出,医疗机器人的研发与推广将极大满足社会大众与医疗市场的需求。武汉联影医疗首席执行官李敦建议,医工所可充分利用武创院的资源整合优势,更多聚焦关键技术、核心部件研发和转化。武汉华中科大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朱松青表示,医工所落地武创院将带动医疗机器人产业人才资源集聚武汉。

医工所投入运营后,有望在哪些领域率先实现突破?熊蔡华教授给出的答案是:肢体再造。

熊蔡华教授说,我国有大量肢体残疾人,通过医工所的科研成果,让后天肢体残疾人重获“健全的肢体”,让先天残疾的小朋友充分享受科学进步的成果,是医工所运营团队的美好愿景。

熊蔡华教授透露,目前肢体再造项目已经启动,一年内有望将产品推向社会,惠及千家万户。

强机制 展诚意 优服务促成“引智回汉”

自去年9月以来,武创院反复与丁汉院士团队沟通磋商,最终促成医工所落子武汉。

事实上,在敲定与武创院合作之前,丁汉院士团队曾收到全国多地抛来的橄榄枝,此次受邀担任医工所首席科学家,旨在叠加武汉丰富的人才资源、广阔的应用场景以及武创院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催化效应”,加速推动“科研成果—技术—样品—产品—商品—产业化”的转化流程。

“有国家政策的指引,有地方政府的支持,武汉的医疗资源非常丰富,能提供很多应用场景,于是我们决定把这个方向放在武汉。”熊蔡华教授认为,医工所落户武汉的关键原因之一,是湖北省和武汉市对医疗装备,特别是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发展的重视。此外,武创院打造的创新体系里,包含了高校、研究所以及企业等关键创新要素,打通了从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产业发展的全流程,将为医工所的发展提供务实、高效、精准的转化服务。

“武创院投入运营以来,我们坚持‘引进来’和‘留下来’两条腿走路。”武创院相关负责人说,去年下半年得知丁汉院士团队计划推动医疗机器人相关科研成果转化,武创院立即与丁汉院士团队建立起联系。“相比沿海地区,我们的政策优势不明显,但是为了体现武创院的诚意,我们多次联系院士团队,在医工所的共建方案中,我们展现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把项目和人才留在武汉。”

“武汉需要留下更多引领性标志性的人物。”武创院院长李锡玲说,当前,湖北省、武汉市正大力支持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发展,医工所的成立恰逢其时。她表示,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武创院将以更大的诚意、更创新的机制、更优质的服务集聚更多科学大家,助力武汉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